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上篇)

时间:2015-11-30 10:42 点击:
【论文摘要】在当前不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制度中,以效率主义、功利主义、管理主义等为核心的科层管理机制使得教师管理本身产生了异化,从而导致了效率主义导向下关怀的缺席、义务论体系下教师权利的漠视以及管控制度下民主参与的缺失等问题,阻碍了教师管理
  【论文摘要】在当前不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制度中,以效率主义、功利主义、管理主义等为核心的科层管理机制使得教师管理本身产生了"异化",从而导致了效率主义导向下关怀的"缺席"、义务论体系下教师权利的"漠视"以及管控制度下民主参与的缺失等问题,阻碍了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使教师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有必要对当前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基本权利,倡导教师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教师管理;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以从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管理两方面来展开。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师工作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必要加强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中小学,其内部管理机制存在以效率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这种管理机制虽然可以增强对教师工作的规范和约束,但也会导致管理工作日益趋向技术化、机械化和工具化,从而阻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思现状,可以促进教师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以及人性化,并最终实现对教师的有效管理。
  一、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主义导向下关怀的"缺席"
  当前不少学校管理制度中,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了管理工作的主导价值取向,从而使学校各项制度建设都必须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正是在"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着力于通过不断制定和出台"量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规则和条例,力求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管理和行政掌控的效率和力度"[1]。在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逻辑下,教师管理工作只是主体对客体的控制和规训,而不是主体间的相互关怀和促进,从而导致教师管理工作的关怀缺席。这种现象部分体现在教师管理制度的文本中。有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文件开头往往会有这样一段话:"为了进一步严肃教师工作纪律,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特制定如下制度。"显然,这种表述带有显著的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逻辑,管理似乎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强硬"的监督和控制,而不是以人性关怀和协商共识为基础的人性化管理。在效率主义的导向下,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仅是为了严肃教师的工作纪律、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它所规定的"教师不能做什么"以及"教师必须做什么"往往使教师觉得管理制度与自身是对立的,管理制度就是戴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不仅管控自己的教学工作、生活轨迹以及活动空间,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教师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效率主义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通过流水线操作的方式来实现管理工作的程序性和效率化,但却造成教师管理工作的机械化、技术化和非人性化,因而难以实现管理成效的最大化。
  此外,教师管理中过于强烈的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还导致了"全景敞视主义"[2]的产生:"全景敞视主义"是哲学家福柯所提出的一种现代社会的特殊管理和规训体系,它把管理对象置于全方位的控制之下,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掌控管理对象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当前的一些学校中,这种"全景敞视主义"同样大行其道。比如,一些学校的"随机听课"制度。"随堂听课常搞突然袭击,无视教师的存在,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讲,连招呼都不打,便以检查为由、以听课为名,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随意进出教室。"[3]这种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躲在"暗处",而被管理对象则在"明处",时时刻刻处在监督、规训之下,这正是福柯所谓的"全景敞视主义"。"全景敞视主义"制造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关系,因为它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制造心理压迫的同时降低了教师的意义感和成就感。这种做法割裂了管理者和教师的和谐关系,因而不利于提升教师管理的效果。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